皮皮小说

正告某些断章取义的人(1 / 2)

2021-08-30 作者: 浙东匹夫

写这个东西之前,我犹豫忍耐了很久。

因为如果仅仅有一两个某空的帖子,或者一两条书评来污蔑本书,我就直接这么正式反击的话,会显得我很能生事,境界太low。

就好像公交车上,美女被尾行之狼摸了之后,都会下意识先躲开,然后给对方一个鄙视的眼神。而丑女被摸了之后,往往会直接大喊大叫起来,显得她好像也很有市场,有人愿意摸她一样。

如果我更早一些就发了这段文字反击,相信也会有很多人更加变本加厉地在背后说:

看看,我们明明都没看到有多少人攻击他,就这样跳出来大喊大叫,弄得自己好像是个大神似的。作为一个扑街,有人肯骂你是给你面子!别的扑街求着大爷们骂,来炒热自己的书,大爷们还懒得骂呢!

在一个“点击就是硬道理,辱骂也是gdp”的时代,这种顾虑是非常真实的。

所以,一直忍到了今天,我才写了这片为本书创作立意正名的文字。我很好奇,有些诋毁者究竟是怎么曲解本书的。

首先申明一点:哪些文字才可以代表作者在本书中要陈述的核心思想与观点。

书的简介,无意是可以证明创作意图与作者观点的。作品相关当中的专门讨论文字,也可以证明我的观点。

但是,书中主角的某些初期言行,并不代表作者的最终观点。这只是一种创作手法,我不想和其他套路文那样,“定义”一个观念始终明确如一的主角。本书的开头,或许主角有几句话看上去偏激,矫枉过正,但那是因为他遭逢巨变,心理受到了巨大冲击,所以产生的反弹。

设身处地,如果一个18世纪用纺锤手工纺纱的纺纱工,一辈子以自己的纺纱巧手为傲,突然有一天他的工作被珍妮纺纱机消灭了,他难道不会暂时产生“手工纺纱的手艺有个屁用啊”这种自暴自弃想法呢?他难道不会矫枉过正走极端么?

这是人性的真实,没有什么可讳言的。

如果从主角某一两句话里断章取义,然后就曲解污蔑作者的创作意图,还四处宣传散播,这无疑是一件很卑鄙的事情。

下面着重阐述对几种代表性污蔑的反驳。

第一种最常见的,就是说“作者三观不正,怎么能说知识不重要了?难道有百度就不用记住知识,学习知识了?你百度找得到所有知识么?找起来方便么?不记怎么理解?不记怎么灵活应用?”

反正,就是诸如此类的表述,因为来源很多,我不一一赘述。这里笼统回复一下。

首先,无论是简介,还是作品相关,还是其他综合来看的书中章节,我似乎从来没有说过“知识不重要”,或者“完全不该记忆知识”。

充其量,我只是说“固化的知识不重要”,以及“没有必要刻意记忆知识,或者强调要记住知识”。

如何解读这段话。

首先,我想说的是,知识并不是完全不需要人脑去记住的,是的,索引,目录,提纲挈领的东西,客观事物的普遍规律,这些都需要我们放在脑中,予取予求。而且这些东西的产生,都是需要刻苦学习的,任何“触类旁通、左右逢源”的能力,都是需要深厚的学习底蕴,厚积薄发而来的。

但是未来,作为一个善于管理大脑的人,我们对知识的记忆应该仅限于此,而不再以死记硬背为荣。

相机的出现,并没有消灭绘画技艺的存在价值,它消灭的只是“以追求画画画得最像”为目标的这一价值分支的存在价值。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,你的画追求的是“神似”,是“详略得当的意蕴”,或者别的相机没法实现的价值,你当然不会被淘汰。张僧繇得画肉,陆探微得画骨,顾恺之得画神。照相机消灭的,充其量不过是张僧繇类别的画匠(张僧繇就是画龙点睛那个典故的主角,以画得像著称。这里只是借代,并不是说他完全没有“骨”和“神”)

同样知识检索和获取的便捷性,也并没有消灭学习的价值,只是消灭了囤积和硬记的价值。

关闭